金黃色葡萄球菌(以下簡(jiǎn)稱(chēng)金葡菌),在空氣、水、土壤等外環(huán)境中廣泛存在,人和動(dòng)物的鼻腔、咽喉、皮膚和腸道中金葡菌的攜帶率也較高。在一定條件下,金葡菌可致人體局部及全身感染并引起中毒性休克,其腸毒素可致食物中毒。
金葡菌的致病因子眾多,包括溶血素、腸毒素、凝固酶等。溶血素作為金葡菌的外毒素,是造成金葡菌感染最重要的致病因子,溶血素能損傷紅細胞、血小板,破壞溶酶體引起局部缺血和壞死。研究發(fā)現,金葡菌菌株溶血素基因的攜帶率很高,但其溶血的表現卻差別很大。金葡菌溶血的表現以完全透明大溶血圈的β溶血為主,也有菌株表現為α溶血,還有相當多的金葡菌不溶血。另外,在葡萄球菌屬中,不少菌株如中間葡萄球菌、溶血性葡萄球菌、表皮葡萄球菌等,也有溶血現象。
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 (S.aureus?enterotoxins,SE) 是由金葡菌分泌的一類(lèi)能夠引起急性胃腸炎的蛋白質(zhì),SE具有很強的耐熱性,食物的通常蒸煮過(guò)程并不能使SE完全變性,SE還能抵抗胃腸道中蛋白酶的水解作用。產(chǎn)腸毒素金葡菌引起的食物中毒,是食源性疾病的常見(jiàn)類(lèi)型,也是食品中金葡菌檢驗關(guān)注的重點(diǎn)。
多數金葡菌菌體表面有結合的凝固酶(聚集因子),更多的金葡菌能分泌游離的凝固酶,游離凝固酶是一種胞外酶。凝固酶的致病性,主要表現在使菌體包被纖維蛋白而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。檢測結合的凝固酶一般用玻片法,而試管法則可以檢測游離凝固酶以及結合的凝固酶。由于凝固酶試驗陰性的金葡菌極少,試管法也成了鑒定金葡菌的通用方法,但是某些菌株,如中間葡萄球菌、海豚葡萄球菌、施氏葡萄球菌凝固亞種的試管法凝固酶試驗也為陽(yáng)性。因此從理論上講,國內外食品中金葡菌檢驗方法,檢驗的一般都是凝固酶陽(yáng)性的葡萄球菌(coagulase-positive?staphylococci)。有研究發(fā)現,金葡菌的凝固酶陽(yáng)性與產(chǎn)腸毒素還有較高的符合率,產(chǎn)腸毒素者主要是凝固酶陽(yáng)性的菌株。
金葡菌對高溫處理工藝和常用的食品防腐劑非常敏感,食品中金葡菌的數量高,既指示原料的污穢不潔,也表示食品加工過(guò)程的質(zhì)量衛生狀況不佳。另外金葡菌的數量越高,存在產(chǎn)腸毒素菌株的可能性越大。所以,金葡菌的數量也是食品安全標準中常見(jiàn)的限量指標。
由于溶血現象并不是金葡菌的敏感特征,目前因為進(jìn)食而造成人體局部或全身感染金葡菌的報道也并不多見(jiàn),而且溶血試驗陽(yáng)性與金葡菌產(chǎn)腸毒素之間并無(wú)相關(guān)性。因此,國外食品中金葡菌檢驗的權威方法,并未采用溶血試驗來(lái)鑒別金葡菌。
由于血漿凝固酶試驗是鑒定金葡菌的“金標準”,以下詳細介紹試管法血漿凝固酶試驗的注意事項。
1、待測菌應來(lái)自培養18-24小時(shí)的純培養物,生長(cháng)不良或培養時(shí)間過(guò)長(cháng)的菌株,可能因凝固酶的活性低而出現陰性結果。
2、最好使用EDTA等不易被細菌分解的抗凝劑。因為腸球菌等細菌能分解檸檬酸鹽,從而導致用檸檬酸鹽抗凝的血漿出現凝集現象。此外,由于人血漿中存在金葡菌的抗體,綿羊血漿中凝固酶反應因子濃度低,一般采用兔血漿作為凝固酶的檢測試劑。
3、接種細菌后,輕輕轉動(dòng)(不要搖動(dòng))試管進(jìn)行混勻,并于36℃培養6小時(shí)。由于一些金葡菌能產(chǎn)生大量的纖維蛋白酶使凝塊溶解,特別是溶解在培養早期出現的凝塊而導致陰性結果,為此必須每30分鐘觀(guān)察一次結果,尤其是在培養的頭一個(gè)小時(shí)。另外,有些金葡菌產(chǎn)生的凝固酶量比較少,培養6小時(shí)未能出現凝集,需要繼續培養至24小時(shí)才可觀(guān)察到凝集現象。
4、輕輕傾斜(不要搖動(dòng))試管以觀(guān)察結果,最好根據凝集情況采用評分法對結果進(jìn)行判斷。未出現凝集者,血漿凝固酶試驗為陰性;評分為3+以上者,判斷為血漿凝固酶試驗陽(yáng)性;評分為1+、2+者,需要將待測菌重新純培養后,重復一次血漿凝固酶試驗,或采用耐熱核酸酶試驗、甘露醇發(fā)酵等其他方法對菌株進(jìn)行確認。需要指出的是,一些大腸埃希氏菌能發(fā)酵甘露醇,且在血漿凝固酶試驗中出現弱凝集,此時(shí)可通過(guò)染色鏡檢來(lái)進(jìn)行區分。

5、采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質(zhì)控菌株,分別作為血漿凝固酶試驗的陽(yáng)性和陰性對照。6、血漿凝固酶試驗的試管法結果與玻片法結果,有時(shí)并不完全一致。如施氏葡萄球菌施氏亞種的玻片法為陽(yáng)性,試管法卻為陰性。
?
主要參考文獻:
1.?Boothby J,?et al. Tandem coagulase?thermonuclease agar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[J]. Appl Environ Microbiol, 1979,37(2):298.
2.Barry AL ,?et al. Identification of Staphy- lococcus Aureus by Simultaneous Use of??Tube Coagulase and Thermonuclease Tests[J]. Appl?Microbiol?, 1973, 25(3):496-497.
3.Rayman MK, Park C E, Philpott J, et al. Reassessment of the coagulase and thermostable nuclease tests as means of identify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[J]. Appl Microbiol, 1975, 29(4):451.
4.Victor R, Lachica F, Weiss K F, et al. Relationships among coagulase, enterotoxin, and heat-stable deoxyribonuclease production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[J]. Appl Microbiol, 1969, 18(1):126-127.
5. USFDA. BAM Chapter?12?Staphylococcus aureus [EB/OL]. [2019-7-7].https://www.fda.gov/food/laboratory-methods-food/bam-staphylococcus-aureus
6.J F MacFadden. Biochemical Tests for Identification of Medical Bacteria[M]. Third Edition. Williams & Wilkins, Baltimore, 2000.